怀山堂

怀山药“破冰之路”系列报道之二·正本清源


发布时间:

2012-12-11

作者:

来源:

【概要描述】 纷乱的怀山药市场中,“正宗”怀山药、“山寨”怀山药混杂其中,怀山药之乱,渐欲迷人眼。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怀山药才算正宗?怀山药与其他地域所产山药有何不同?有何独特之处?正本清源,应是怀山药品牌“破冰之路”的第二步。 11月6日,在我市某知名论坛,网友“王立青”在帖子中讲述了自己亲历的“怀参故事”。记者整理如下—— 2005年,我以国家某科学院研究生的身份赴广州做课题。在当地的招待晚宴上,一道“拔丝山药”让身为怀庆人的我眼前一亮,遂问服务员菜名,服务员称之为“拔丝怀参”。又问服务员,此怀参产自何处?服务员支支吾吾道:“可能……可能是湖南的吧?” 我当场进行科普:“怀参产自我的家乡河南焦作,古称怀庆府。当地不仅有被称为怀参的怀山药,还有怀牛膝、怀地黄、怀菊花,与怀山药并称‘四大怀药’。你这湖南产的山药,怎么能称怀参呢?” 然而,当东道主询问真怀参和假怀参的区别时,我却只能以哈哈一笑掩饰尴尬。 数百位网友点击了这个“故事帖”,而网友的回帖虽都对保护正宗怀山药品牌不乏义愤填膺之词,但依然有不少网友将怀山药误称为“淮山药”,还有不少网友直白地表示:“我的确无法区分正宗怀山药和其他外地山药。” 不仅如此,如今的怀山药市场上,垆土地怀山药、沙土地怀山药等诸多叫法、品牌,也让消费者坠入云里雾中。 那么,怀山药何为正宗? 正宗之争·地域 皆因地域故 “怀”字值千金 要说正宗怀山药,还要从“怀”字说起。 2012年春,记者前往成都、都江堰等地调查老怀商遗迹,在都江堰查到的相关资料中,怀商经销的山药被称之为“淮山药”,让记者很是尴尬。 在各种传说故事中,虽有诸如当年老怀商惹怒宫廷御医,其故意在药典中将“怀”写为“淮”等无可考证的说法,但更多学者还是认定,其实所谓“淮山”实指“怀山”,也就是怀庆府一带的太行山脉。张炳勋所撰写的《淮山乎?怀山也》一文,就通过旁征博引,证明这种说法,试图为怀山药正名。 而市(厅)级干部、市怀药行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马明仁,也借助相关史料记载,详解了“怀”字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怀山药的独特之处。 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。”马明仁说,咱们焦作在夏朝时称“覃怀”,后称“怀州”,元称“怀孟路”,明清为“怀庆府”,一个“怀”字几乎历朝历代都贯地名之始终。尤为关键的是,我市北依太行山、南临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“牛角川”,被称为“三百里怀川”,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,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,肥沃良田再加上“春不过旱、夏不过热、秋不过涝、冬不过冷”的气候环境,为山药、地黄、牛膝、菊花等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所以,只有咱们焦作武陟、沁阳、孟州、博爱、温县、修武所产的怀山药,才能冠以“怀”字,才是正宗、地道的怀山药,其所含微量元素,也才会区别于其他地域所产的山药。 马明仁“山药产自怀庆才正宗”的说法,在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、陶弘景的《名医别录》、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等著作中均有提及,而每每提及怀山药,这些著作均作了“怀地为最佳”、“山药河南怀庆者良”的相关注解。而《神农本草经》更是将怀山药的药效与人参相比,将其称之为“怀参”。 “咱们的‘四大怀药’还多次出现在美丽传说中。”马明仁说,“据传说,炎帝神农在游览焦作神农山时,就曾夸赞咱们的怀药。如今的神农山风景区老君洼一带,还保留有‘山药沟’、‘地黄坡’、‘牛膝川’、‘菊花坡’等古地名。” 在《第三届焦作市怀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》中,有一篇署名为岳胜利的文章中提到,“宋明时期,医药界一致公认:地黄、山药、牛膝、菊花以怀庆府一带所产最为地道,并逐渐对这四种药材冠以‘怀’字,以区别其他产地的产品”。 但在如今的市场上,无论来自山东,还是河北的山药,都明目张胆用起了“怀”字这个金字招牌。针对这种现状,马明仁表示:“市怀药行业协会新近推出的一系列保护举措,就是要保护咱们的怀山药品牌,绝对不能让外地的山药砸了咱们多年经营的牌子。” 所谓物离其本土,则千周同而效异,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如何让消费者能辨别市场上的垆土地怀山药、沙土地怀山药等与外地山药的不同,莫陷入橘、枳混淆的困惑中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 正宗之争·品种 怀庆出真品“铁棍”是品牌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在怀山药销售风起云涌的这些年,垆土地怀山药、沙土地怀山药等叫法多次被卖家提及,但这些附着在怀山药身上的关键词,很多消费者并不是十分了解。即便是自称专业销售“正宗怀山药”的土特产店老板,对怀山药的区分也是说法不一。 市塔南路上一家经营怀山药多年的专卖店老板说:“其实,外地的山药和沙土地怀山药外形很像,外表比较直,只是颜色更接近土灰色。而价格较贵、口感香甜的垆土地怀山药,则外形曲折,不规则,须毛较粗。” 市政二街一家土特产店老板对“正宗怀山药”的判断则是:口感面,略有甜味。从外观上看,有“毛多、头圆、皮红”特点的为比较好的品种。市人民路上一家土特产店老板则表述得更为模糊:“煮熟后口感比较面,略带些药味的正宗。”但至于何为“药味”,这位老板也说不上来。 焦作大学副校长、焦作市怀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符德学表示,正宗怀山药在切成片烘干后,闻起来确有明显的中药味,平时蒸煮的怀山药,有特殊的山药香味。 河南省人大代表、博爱源怀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秋霞则介绍,怀山药因土质的不同,分为垆土地怀山药和沙土地怀山药,其中垆土地怀山药长得弯弯扭扭,深褐色,虽不好看,但是怀山药中的极品,口感好,营养价值高;沙土地怀山药的外形比较长、直。而从外形上看,正宗怀山药一般比较细长,深褐色,不容易断;而像胳膊一样粗大、比较脆的则是毫无营养价值的菜山药。还有一点,正宗怀山药须毛多,表面须毛的根部凸起部分比较粗大;而那种须毛较少、颜色为淡黄色的就不是正宗的怀山药。另外,从口感上,正宗的怀山药吃起来干、面,而外地山药吃起来不太干、面。 符德学、王秋霞的介绍,和相关资料的记载比较一致。 据有关资料显示,目前市场上销量大、牌子响的铁棍山药,只有产自怀庆才是正宗怀山药。岳胜利所写的《中华“四大怀药”堪称地道药材之由来》一文中就有关于铁棍山药的介绍:自古以来,焦作地区就是“四大怀药”的种植地,数千年来,广大农民在种植“四大怀药”的过程中,不断淘汰退化变异的品种,培养更加优秀的新品种。如铁棍山药(怀山药1号)种植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,它的肉质极细腻、白里透黄,质坚粉足、黏液质少、久煮不散,味香、微甜口感特好,久食不烦腻。药食兼用,是怀山药中药用价值最高、滋补作用最佳的品种。 不可否认的是,这个如今已经成功注册“温县铁棍山药”商标的“最佳品种”,已经成为正宗怀山药营销成功的一个品牌。 “但无论我们再怎么区分、再怎么争论,如果没有良好的品牌保护举措,‘山寨怀山药’还是会在市场上横行。”一位多年经销怀山药的种植户说,“有一种山东山药,在外形上就与沙土地怀山药很相似,如果不是行家根本分辨不出来,常被不法商贩当成沙土地怀山药来卖。” 焦作网友“高难度001”也不无担忧地表示,怀山药树立品牌是必须的,但光树品牌不保护品牌又是绝对不行的。你越树立品牌,冒名品牌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,最终吃亏的反倒是咱们的真品。我们千万不能费尽千辛万苦树立正宗怀山药品牌,却为“山寨怀山药”做了嫁衣。 事实上,多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,在我市各怀山药产区的积极努力下,包括怀山药在内的“四大怀药”先后取得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资格,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,有些怀山药品牌还注册了保护商标,怀山药品牌效应已经逐渐凸显。只不过,怀山药的保护还没有走出“李逵搭台,李鬼唱戏”的尴尬境地。尴尬的背后,又有何种深层次原因呢? 敬请关注本报怀山药“破冰之路”系列报道之三·品牌之惑——《“正宗”搭台,岂能“山寨”唱戏》

    纷乱的怀山药市场中,“正宗”怀山药、“山寨”怀山药混杂其中,怀山药之乱,渐欲迷人眼。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怀山药才算正宗?怀山药与其他地域所产山药有何不同?有何独特之处?正本清源,应是怀山药品牌“破冰之路”的第二步。
    11月6日,在我市某知名论坛,网友“王立青”在帖子中讲述了自己亲历的“怀参故事”。记者整理如下——
    2005年,我以国家某科学院研究生的身份赴广州做课题。在当地的招待晚宴上,一道“拔丝山药”让身为怀庆人的我眼前一亮,遂问服务员菜名,服务员称之为“拔丝怀参”。又问服务员,此怀参产自何处?服务员支支吾吾道:“可能……可能是湖南的吧?”
    我当场进行科普:“怀参产自我的家乡河南焦作,古称怀庆府。当地不仅有被称为怀参的怀山药,还有怀牛膝、怀地黄、怀菊花,与怀山药并称‘四大怀药’。你这湖南产的山药,怎么能称怀参呢?”
    然而,当东道主询问真怀参和假怀参的区别时,我却只能以哈哈一笑掩饰尴尬。
    数百位网友点击了这个“故事帖”,而网友的回帖虽都对保护正宗怀山药品牌不乏义愤填膺之词,但依然有不少网友将怀山药误称为“淮山药”,还有不少网友直白地表示:“我的确无法区分正宗怀山药和其他外地山药。”
    不仅如此,如今的怀山药市场上,垆土地怀山药、沙土地怀山药等诸多叫法、品牌,也让消费者坠入云里雾中。
    那么,怀山药何为正宗?
    正宗之争·地域
    皆因地域故
    “怀”字值千金
    要说正宗怀山药,还要从“怀”字说起。
    2012年春,记者前往成都、都江堰等地调查老怀商遗迹,在都江堰查到的相关资料中,怀商经销的山药被称之为“淮山药”,让记者很是尴尬。
    在各种传说故事中,虽有诸如当年老怀商惹怒宫廷御医,其故意在药典中将“怀”写为“淮”等无可考证的说法,但更多学者还是认定,其实所谓“淮山”实指“怀山”,也就是怀庆府一带的太行山脉。张炳勋所撰写的《淮山乎?怀山也》一文,就通过旁征博引,证明这种说法,试图为怀山药正名。
    而市(厅)级干部、市怀药行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马明仁,也借助相关史料记载,详解了“怀”字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怀山药的独特之处。
    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。”马明仁说,咱们焦作在夏朝时称“覃怀”,后称“怀州”,元称“怀孟路”,明清为“怀庆府”,一个“怀”字几乎历朝历代都贯地名之始终。尤为关键的是,我市北依太行山、南临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“牛角川”,被称为“三百里怀川”,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,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,肥沃良田再加上“春不过旱、夏不过热、秋不过涝、冬不过冷”的气候环境,为山药、地黄、牛膝、菊花等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所以,只有咱们焦作武陟、沁阳、孟州、博爱、温县、修武所产的怀山药,才能冠以“怀”字,才是正宗、地道的怀山药,其所含微量元素,也才会区别于其他地域所产的山药。
    马明仁“山药产自怀庆才正宗”的说法,在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、陶弘景的《名医别录》、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等著作中均有提及,而每每提及怀山药,这些著作均作了“怀地为最佳”、“山药河南怀庆者良”的相关注解。而《神农本草经》更是将怀山药的药效与人参相比,将其称之为“怀参”。
    “咱们的‘四大怀药’还多次出现在美丽传说中。”马明仁说,“据传说,炎帝神农在游览焦作神农山时,就曾夸赞咱们的怀药。如今的神农山风景区老君洼一带,还保留有‘山药沟’、‘地黄坡’、‘牛膝川’、‘菊花坡’等古地名。”
    在《第三届焦作市怀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》中,有一篇署名为岳胜利的文章中提到,“宋明时期,医药界一致公认:地黄、山药、牛膝、菊花以怀庆府一带所产最为地道,并逐渐对这四种药材冠以‘怀’字,以区别其他产地的产品”。
    但在如今的市场上,无论来自山东,还是河北的山药,都明目张胆用起了“怀”字这个金字招牌。针对这种现状,马明仁表示:“市怀药行业协会新近推出的一系列保护举措,就是要保护咱们的怀山药品牌,绝对不能让外地的山药砸了咱们多年经营的牌子。”
    所谓物离其本土,则千周同而效异,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如何让消费者能辨别市场上的垆土地怀山药、沙土地怀山药等与外地山药的不同,莫陷入橘、枳混淆的困惑中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    正宗之争·品种
    怀庆出真品 “铁棍”是品牌
    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在怀山药销售风起云涌的这些年,垆土地怀山药、沙土地怀山药等叫法多次被卖家提及,但这些附着在怀山药身上的关键词,很多消费者并不是十分了解。即便是自称专业销售“正宗怀山药”的土特产店老板,对怀山药的区分也是说法不一。
    市塔南路上一家经营怀山药多年的专卖店老板说:“其实,外地的山药和沙土地怀山药外形很像,外表比较直,只是颜色更接近土灰色。而价格较贵、口感香甜的垆土地怀山药,则外形曲折,不规则,须毛较粗。”
    市政二街一家土特产店老板对“正宗怀山药”的判断则是:口感面,略有甜味。从外观上看,有“毛多、头圆、皮红”特点的为比较好的品种。市人民路上一家土特产店老板则表述得更为模糊:“煮熟后口感比较面,略带些药味的正宗。”但至于何为“药味”,这位老板也说不上来。
    焦作大学副校长、焦作市怀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符德学表示,正宗怀山药在切成片烘干后,闻起来确有明显的中药味,平时蒸煮的怀山药,有特殊的山药香味。
    河南省人大代表、博爱源怀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秋霞则介绍,怀山药因土质的不同,分为垆土地怀山药和沙土地怀山药,其中垆土地怀山药长得弯弯扭扭,深褐色,虽不好看,但是怀山药中的极品,口感好,营养价值高;沙土地怀山药的外形比较长、直。而从外形上看,正宗怀山药一般比较细长,深褐色,不容易断;而像胳膊一样粗大、比较脆的则是毫无营养价值的菜山药。还有一点,正宗怀山药须毛多,表面须毛的根部凸起部分比较粗大;而那种须毛较少、颜色为淡黄色的就不是正宗的怀山药。另外,从口感上,正宗的怀山药吃起来干、面,而外地山药吃起来不太干、面。
    符德学、王秋霞的介绍,和相关资料的记载比较一致。
    据有关资料显示,目前市场上销量大、牌子响的铁棍山药,只有产自怀庆才是正宗怀山药。岳胜利所写的《中华“四大怀药”堪称地道药材之由来》一文中就有关于铁棍山药的介绍:自古以来,焦作地区就是“四大怀药”的种植地,数千年来,广大农民在种植“四大怀药”的过程中,不断淘汰退化变异的品种,培养更加优秀的新品种。如铁棍山药(怀山药1号)种植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,它的肉质极细腻、白里透黄,质坚粉足、黏液质少、久煮不散,味香、微甜口感特好,久食不烦腻。药食兼用,是怀山药中药用价值最高、滋补作用最佳的品种。
    不可否认的是,这个如今已经成功注册“温县铁棍山药”商标的“最佳品种”,已经成为正宗怀山药营销成功的一个品牌。
    “但无论我们再怎么区分、再怎么争论,如果没有良好的品牌保护举措,‘山寨怀山药’还是会在市场上横行。”一位多年经销怀山药的种植户说,“有一种山东山药,在外形上就与沙土地怀山药很相似,如果不是行家根本分辨不出来,常被不法商贩当成沙土地怀山药来卖。”
    焦作网友“高难度001”也不无担忧地表示,怀山药树立品牌是必须的,但光树品牌不保护品牌又是绝对不行的。你越树立品牌,冒名品牌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,最终吃亏的反倒是咱们的真品。我们千万不能费尽千辛万苦树立正宗怀山药品牌,却为“山寨怀山药”做了嫁衣。
    事实上,多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,在我市各怀山药产区的积极努力下,包括怀山药在内的“四大怀药”先后取得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资格,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,有些怀山药品牌还注册了保护商标,怀山药品牌效应已经逐渐凸显。只不过,怀山药的保护还没有走出“李逵搭台,李鬼唱戏”的尴尬境地。尴尬的背后,又有何种深层次原因呢?
    敬请关注本报怀山药“破冰之路”系列报道之三·品牌之惑——《“正宗”搭台,岂能“山寨”唱戏》